养什么品种的蜈蚣好啊
中国红龙蜈蚣养殖基地,中国特种养殖示范企业,坐落于首都北京市大兴工业区西红门镇,镇 *** 办公大楼附近,是一家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,以动物昆虫养殖及技术推广与产品研发与推广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,形成养、产、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模式。公司在特种蜈蚣养殖技术应用推广方面,具有国内科技优势,得到了广大养殖户、经销商和业内专业人士的一致肯定与赞扬。
蜈蚣又称天龙,俗称百脚虫,属多足纲、整形目、蜈蚣科。
红龙蜈蚣是由本公司多名生物专家、生物工程教授,通过多年的养殖观察,经优选纯化技术手段,利用生物基因改良工程培育出的新一代品种,经饲养观察,该品种饲养技术简单,容易管理,性情温顺,适应能力强,个体大,生长快,食量稳定,繁殖率高,免疫力极强,其药用价值高于野生蜈蚣十多倍,经济价值更为显著,是广大养殖业朋友的理想投资养殖项目。
一、饲养简单:室内利用空闲房屋、大棚,如闲置的厂房、库房,废弃学校、宿舍、瓜果蔬菜棚等;或建池饲养、或缸养、箱养、塑料桶养。室外利用房前屋后,荒山、荒坡围池饲养,另外还可直接选择有水域的孤岛进行饲料,立体养殖(无需饲养土、石块、瓦片),更为方便。
二、性情温顺:最大区别于野生蜈蚣性情粗暴的性格,几百几千条在一起也能相安无事、合群而居。
三、食量少、食物广泛:红龙蜈蚣食量极小,食量稳定,以500条为例,一次投食50克黄粉虫即可,蜈蚣吃食一次可管3-5天。食物缺乏时,青菜瓜果、厨房下脚料亦可作为主要食物。
四、生长快,繁殖强,产出效率高:按本公司技术条件饲养,三个月即可销售。年产卵2次,每次产卵40-100枚。
五、适应性强,不易染病:红龙蜈蚣免疫力极强,环境适应能力极强,作为动物中药,生命力旺盛,绝没有和其他畜禽一样发生瘟疫、流感的风险存在。
六、省工省时,不花人力:蜈蚣昼伏夜出,晚上8-12点是活动高峰,一般晚上7点左右投喂食物,只需业余时间喂养,无需费神费力,方便省心。
蜈蚣,又名天龙、百脚虫,性温,味辛,有毒。具有息风镇痛,攻毒散结,息经止痛、抗癌等功能。主治半身不遂、破伤风、骨结核、瘰疠、毒蛇咬伤、小儿惊风、中风等症。近代研究表明,蜈蚣主要成分为组织胺、溶血蛋白质、多种氨基酸、脂肪胺及胆甾醇,此外尚含橙色素及淡蓝绿色素等。蜈蚣毒素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原溶血作用,具有烟碱--阻乙酰胆碱样性质溶血作用,能使小白鼠精原细胞发生坏死、消失,说明对瘤细胞有抑制作用。近年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。蜈蚣也是“蛇药片”、“拔毒膏”、“散风活络丸”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。由此可见蜈蚣是动物性药材中不可缺少的,其药用价值被国内外医学专家高度重视。
蜈蚣成体体长12厘米左右,宽0.5-1.1厘米,背腹略扁,头部板近圆形,前端突出,头部板和第一背板红色,故又称“红龙蜈蚣”。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,野生主要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。
蜈蚣常栖息在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地区、田野、路旁杂草丛生处,或栖息在柴堆腐木和乱石间隙瓦砾下或厨房脚边等阴暗潮湿角落里。白天畏光隐藏在窝内歇息,晚上8时爬出来活动、觅食及交配。晚上8时至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期。
红龙蜈蚣是一种通过基因变异而培育成的一种体大、发育快、食量稳定、免疫力极强的优良蜈蚣品种,其药用价值高于野生蜈蚣十多倍。其饲养技术简单,容易管理,饲养效益好。
蜈蚣是食杂性动物,以各种昆虫、动物内脏、青菜瓜果及厨房下脚料为食料。
据《昌国典咏》记载:磨心岭土人种蜈蚣以为田,供药肆之采用,则此物由来已久,但今未闻有种者。
磨心岭在浙江岱山境内,因盛产药用蜈蚣而出名,当地人以经营药用蜈蚣为业,并对药用蜈蚣的适宜栖息地加以管理,种群给予保护,使之繁殖或改善生长环境补充食物等方式进行繁养,采收后卖给药商获取报酬,以为生计,可见在我国古代就有人从事药用蜈蚣养殖。
蜈蚣有几种
1、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目前发现蜈蚣的种类有3000余种。
2、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,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,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,故为多足生物。蜈蚣又名叫天龙、百脚虫、少棘蜈蚣等,常见的蜈蚣有红头、青头、黑头三种。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,腹部现淡红色,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。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,腹部淡蓝色,体型小,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。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,腹淡黄色,体型更小。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,体型大,产量高,性情温顺,适应性强,生长快。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,常位于潮湿的墙角、砖块下、烂树叶下、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,在夏天较为常见。蜈蚣是肉食性动物,食谱范围比较广泛,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。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,本身可入药用。适宜人工饲养。
在家发现一只红色的蜈蚣
蜈蚣,又名天龙、百足、百脚虫等,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。该品性味辛、温,有毒。具有祛风镇惊、解毒散结、通络止痛的功效,系我国传统的动物产品药材。蜈蚣主产于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陕西、河南和广西等省区,当前正值捕捉加工季节,现将捕捉方法介绍如下:
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,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、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、杂草、腐木阴暗角落里,夜间出来活动,寻食青虫、蜘蛛、蟑螂等。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,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,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(三月上旬),随着天气转暖又活动觅食。
捕捉蜈蚣一般在春末夏初,尤以惊蛰至清明前捕捉的质量较好。若“立夏”过后,多数雌体潜到隐蔽的地方产卵和蜕皮,较难捕捉。再者,立夏以后,雨水渐多,捕获到的蜈蚣难以干燥,容易生虫腐烂,且肉薄质差。
捕捉蜈蚣,可根据其活动特点进行,方法是:①蜈蚣是食肉性动物,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3点为其觅食时间。此时,可在它隐栖的场所,用电筒或避风油灯寻找,发现蜈蚣即用竹夹或镊子夹起,放入准备好的竹篓或布袋内。②选择蜈蚣隐栖的场所,用尖嘴锄或钉耙翻挖土层,掀起石头、砖块,发现蜈蚣即用上述方法捕捉。③挖窝诱捕。在蜈蚣经常活动的栖息地,于立春前后选择阴湿山野处,挖一“十”字形长坑,坑长1~2m,宽0.5m,深15~20cm,内放鸡毛、杂骨、马粪或鸟粪及一些腐败草类,上面覆盖树枝、土块或砖瓦片,引诱蜈蚣爬进缝隙,翌晨检查,若有蜈蚣入坑即可捕捉。
蜈蚣有毒液,在捕捉的过程中若不慎被其螫伤,应及时用手挤压螯伤处,使毒液不致扩散到皮下组织。随后尽快在被螯伤处敷3%氨水或5%~10%小苏打水;或用新鲜桑叶、蒲公英叶或洋葱捣烂,涂擦或外敷。
捕捉到的活蜈蚣,先用棍子或者篾制的长夹子摁住后,用大拇指跟食指捏住,让其尾部绕在四指上去毒刺(见图一,图二),取长宽与蜈蚣相当的簿竹片,削尖两头,一端插入蜈蚣腭下,另一端插入尾部,借竹片的弹力将蜈蚣伸直,置阳光下晒干。若遇阴雨天,可用炭火烘干。干燥后取出竹片(切忌折断头尾,影响品质),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朝一方,在背腹处用宽lcm左右的细竹片横向夹住,结扎成排,每排50条,置木箱内密封贮存。
成品蜈蚣应足干、呈扁长状,头部红褐色,背部黑绿色,有光泽,并有2条突起棱线,腹部棕黄色,瘪缩,足黄色或红褐色,向后弯曲,最后一节如刺状,断面有裂隙或中空,气微腥,具刺鼻臭气,味辛而微咸,头尾部齐全,无破碎,无虫蛀,无霉变。
蜈蚣分为四个等级:特级,每条长16.5cm以上;一级,每条长13cm以上;二级,每条长10cm以上:三级,每条长6.6cm以上。